教授指控知名期刊:我的論文可能被AI拒稿了

編譯 | 李思輝 張鴻悅
資深環境科學家、韓國忠南大學教授洪成進(Seongjin Hong)最近很不爽,他帶領團隊完成的一篇環境化學論文被拒稿了。更讓他生氣的是,給出拒稿意見的評審人很可能不是人,而是AI。
洪成進是如此意難平,以至于他專門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撰文吐槽,其團隊論文疑因AI工具生成的評審意見被拒稿。這一指控引發眾多學者對AI不當介入同行評審及其風險的激烈討論。
從模糊矛盾且偏離主題的評審意見,到期刊主編以“極不可能”來否認指控,有評論認為,這起“AI審稿疑云”已超越個案,直指學術誠信與科技倫理的核心問題:在應對審稿人短缺與效率壓力的同時,如何守護同行評審的嚴謹、專業與公正性?
一場AI審稿疑云
今年年初,洪成進團隊向某知名國際環境科學期刊投稿一篇關于“新型環境分析方法現場應用”的論文。
通過首輪評審后,團隊根據審稿人意見進行了詳細修訂。然而,修訂稿提交后,論文卻因一位審稿人第二輪出人意料的負面報告而遭拒稿。“意見自相矛盾,且與論文無關。”洪成進在文中指出,這份評審報告存在顯著異常。
首先,審稿人提出了首輪未提及的全新質疑點。例如,針對一項明確聚焦于環境化學領域現場分析方法的研究,評審意見卻批評其未能提供“全面的生態評估”,甚至要求補充“對動物交配行為的影響分析”——這些要求更符合行為生態學的研究范疇。
其次,報告存在明顯的邏輯矛盾與事實偏差。該報告聲稱“化學分析的可重復性未充分解釋”,而事實上,該問題已在論文多個章節明確闡述。
評審語言本身也很奇怪。“評語像用關鍵詞拼湊的模板。”洪成進發現,報告充斥著諸如“需要更多驗證”“缺乏全面性”等籠統、公式化的評語。更蹊蹺的是,審稿人在報告開頭承認“作者回應了提出的問題”,卻在未提供充分理由的情況下稱“無法推薦該文發表”。
基于自身15年研究經驗,以及發表150余篇論文并擔任期刊副主編的經歷,洪成進注意到,近年來表面流暢但缺乏深度和專業責任感的評審報告逐漸增多。由此,他懷疑此評審意見可能部分或全部由AI生成。
為驗證猜想,洪成進用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生成模擬評審意見并進行比對,發現二者在語言風格和論證缺陷上高度一致。“它讀起來像自動回復,而非深思熟慮的科學評判。”洪成進表示。
面對其提交的詳細證據,期刊主編僅回應“審稿人使用AI的可能性極低”,并建議將修訂稿作為新投稿重新提交——這意味著團隊三個月的修訂工作歸零。洪成進直言:“科學研究不應依賴運氣。若評審淪為關鍵詞驅動的機械流程,學術信任的基石將崩塌。”
證據還是臆斷?
洪成進的指控在學術界引發爭議,兩方觀點鮮明對立。
支持者認同其經驗判斷,認為資深研究者對評審異常情況具備敏銳辨識力。評論者J. Miller指出,經驗豐富的學者往往能察覺評審中的非典型信號。J. Smith則表示,這一事件是對AI工具潛在風險的必要警示。
然而,反對的聲音同樣強烈。評論者Roger認為,在缺乏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使用“可能”一詞,弱化了指控的嚴肅性,有規避舉證責任之嫌。Graff則指出,未公開具體期刊名稱削弱了質疑的立論基礎。
圍繞這一事件,雙方爭論主要聚焦于幾個核心問題。
核心爭議首先指向舉證。反對者強調學術評審本就存在主觀性,并非AI獨有現象,在傳統人工評審中也時有發生。匿名評論稱:“哪位資深學者沒遭遇過更令人費解的拒稿?”也有觀點認為洪成進“兩頭通吃”——用“可能”規避法律風險,又借輿論向期刊施壓。
此外,關于AI在審稿中的倫理界限成為焦點。多數學者支持AI作為有限輔助工具,用于查重、語法檢查或文獻初篩,但堅決反對其生成完整的評審意見。評論者T. Kim的觀點頗具代表性:“若審稿人無暇或無意進行深入評審,應直接拒絕邀請,而非依賴AI代勞。”
更深層次的討論聚焦系統性風險與批判性思維的弱化。有學者指出:“當學生用AI寫作業、審稿人用AI生成報告,批判性思維將集體退化。”這種憂慮并非空穴來風,斯坦福大學一項研究顯示,超過半數的研究生承認用AI撰寫“非核心”論文章節。由此可見,AI滲透已構成貫穿學術鏈條的現實風險。
類似爭議并非孤例。《自然》2024年調查顯示,30%的編輯承認AI檢測結果會影響終審決定。劍橋學者莎拉·康納的擔憂引發共鳴:“我們批判學生依賴AI,卻對審稿環節的自動化視而不見,這是學術版的‘何不食肉糜’。”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立場存在分歧,爭論雙方在一個關鍵問題上達成了共識:無論引發此次爭議的評審意見是否涉及AI工具,低質量同行評審意見已是當前學術出版體系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痼疾。解決這一深層問題,比單純爭論單次事件是否涉及AI,更具普遍意義。
重構學術公信力
面對自動化審稿的潛在風險,國際上正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核心在于提升透明度與強化責任。洪成進表示:“科學研究不應依賴運氣。同行評審必須建立在公平、透明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之上。”
透明化被視作重建信任的關鍵。洪成進呼吁建立披露機制:審稿人需聲明AI工具使用范圍,期刊應說明評審流程的自動化程度。
這一立場與國際頂級期刊的實踐相呼應。2024年3月,Nature母公司Springer Nature明確規定:允許AI輔助初篩,但所有結果必須人工復核,嚴格禁止完全依賴AI做出審稿結論。
2025年6月,Nature進一步宣布,將隨論文全文公開所有評審意見及作者回應。主編Magdalena Skipper強調:“讓評審過程曬太陽,才能重建信任。”
技術檢測與人機協同是另一道關鍵防線。目前,刊物出版商正著手開發AI內容檢測系統,但現有技術仍存在瓶頸。數據顯示,當前主流檢測工具如iThenticate 2.0對非英語母語者論文誤判率高達15%。這些工具主要依賴文本統計特征進行分析,雖能進行初步篩查,卻難以精準區分“AI輔助寫作”與“完全AI生成”的文本。
面對技術局限,強化人工監督至關重要。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建議:編輯必須對AI輔助內容進行實質性復核并簽字擔責。同時,部分期刊也在探索“開放評審抗辯權”,允許作者對疑似AI痕跡過重的評審提出質疑,觸發編委會仲裁。
在此背景下,一場學術信任保衛戰已然展開。技術浪潮不可逆,但如洪成進所言:“若評審淪為自動化黑箱,科學信任的根基將受侵蝕。”在效率與嚴謹的博弈中,確保評審透明化與堅守人的主體性,仍是不可退守的底線。
相關鏈接: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opinion/my-paper-was-probably-reviewed-ai-and-thats-serious-problem
本文鏈接:http://knowith.com/news-2-3951.html教授指控知名期刊:我的論文可能被AI拒稿了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公示】關于對2023年通州區創新型中小企業名單(第十二批)進行公示的通知
【解讀】本市新增8項專技人員職業資格與職稱對應關系取得職業資格符合條件可聘相應職稱
關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的意見(銀發〔2024〕2號)
【圖解】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豐臺區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助企紓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能解國際奧數競賽題的AI系統問世 接近人類破解復雜邏輯問題的最高水平
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完成超3萬個運算任務
50億科創母基金在天津發布
【征集】關于征集影響營商環境建設問題線索的公告
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技術要求調整
【公示】2023-2025年度北京市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項目擬承擔“示范應用聯合體” 牽頭企業公示
大吉大利:佛山南海墊還信用卡,最好還款服務,值得信任
如登春臺:昆明官渡區代還信用卡多年經營,價格最低的地方
大吉大利:深圳龍華代還信用卡墊還,可長期幫還,需要的請聯系
應對“隱性饑餓”,我國啟動全谷物行動
小白必看:鹿優選先享卡包哪里取出來靠譜
奮發圖強:DY月付怎么套出來 - 分享三個提現方法
新聞:羊小咩便荔卡靠譜的回收商家教你如何操作(掌握三個方法輕松提現)
貪多必失:蘋果id貸套路,蘋果id貸還不上怎么辦
今日公布:支付寶花唄額度怎么提現出來(推薦三個操作方法)
17步: 羊小咩享花卡怎么自己套出來 (羊小咩無損自套詳細教程)